今天是: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社工手记
专业实务
生活随想








专业实务
冬日送温暖——记录阳光的寒冬救助
 
    小寒以来申城气温持续走低,在接连几天的大雨过后,上海的气温更是跌破冰点,而此时慈善救助工作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当路上的行人步履匆匆赶往温暖的家,救助前线的工作人员冒着寒风在大街小巷寻找在严寒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各有故事,但无论如何,寒风呼啸的街头,不应该让任何一个人无家可归。
 
故事一:拒绝救助的“职业乞讨者”
    副社长沈祥是阳光社的“老法师”了,阳光的社工们比起沈社长都喜欢叫他“沈老师”,他也更喜欢这个称呼,因为阳光社的每个社工基本都是他带出来的。作为唯一的男性社工,沈祥一直是寒冬救助的主力军,每到寒冬救助人手额外紧张,已经感冒咳嗽好几天的沈祥顾不得休息,此次三合一巡查行动里有几个重点商业区域内的车站码头、桥下涵洞等常被流浪乞讨人员作为“根据地”的地方,他都要一一巡查才能放心。
    1月8日19点左右,巡逻车经过浦东南路段,发现街面有一名老妇人带着一名幼童坐在地上乞讨。工作人员急忙上前了解情况:你从哪里来的?天气那么冷,你年纪大了,孩子也还小,你和我们一起先去救助站好吗?
老妇人说:她和幼童是祖孙关系,跟自己的老伴一起来上海混口饭吃,晚上没有什么事情做,就带着孙子出来乞讨。
工作人员劝说道:现在是冬天,天气那么冷,你和小朋友在外面很容易生病感冒,我们可以护送你到浦东新区救助管理站避寒。
    一听到要去救助站,老妇人就直接回绝了,在反复劝说后,服务对象终于表态说:我过会就走(回家)了。
工作人员反复叮嘱老妇人注意防寒保暖并给他们祖孙发放御寒衣被及应急食品后,巡逻车继续上路巡查。
 
 
故事二:桥洞下的“蜗居”一族
    巡逻车在20点左右发现一名老太太在路边游荡,举止异常。沈祥和工作人员急忙上前了解情况。老太太说:她与丈夫都是外来的乞讨人员,和一群人一起露宿在一桥洞下,她丈夫前天出门后一直没有回来,所以她出来转转。
    工作人员跟随老太太来到她的暂住地,到了之后发现他们住在张家浜的一个桥洞内,桥体桥头的下方被他们敲出一个勉强能供一个成年人躬身钻入的“小门”,沈祥还有其余的工作人员一一进去后发现一个桥洞内居住了将近六人,这些人蜗居在这个桥洞内有一段时间了,他们除了老太太其余都是来沪打工人员,这个桥洞内满满当当的放了六、七张床位,五个简易灶台,还有生活饮用水。
    工作人员劝导其接受救助,早日返回户籍所在地。但是救助对象明确表示不愿接受救助,工作人员向其发放御寒衣被、食物,留下救助联系方式。
 
故事三:打工者的“流浪”
    今天是三合一寒冬救助的第二天,根据天气预报的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5度,市区最低气温零下1度,郊区可达到零下4度。今年是社工小陈在阳光社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去年她还有了一个新身份——一位母亲,此次寒冬三合一救助活动中,尽管心中牵挂着自己不满一岁的儿子,但是她还是和往年一样,没有缺席这次的寒冬救助工作。
    1月9日,晚上八点二十分左右,巡逻车开到775终点站附近,看到一名男子坐在路边小陈和工作人员立马下车询问情况,男子是崇明横沙岛人,精神状况正常,在小陈的询问中得知男子59岁,姓名不肯透露,他属于有工作就去工作没有工作就去流浪,很早以前还开过出租车。在各个职能部门、机构长达一个小时的劝说下,该男子还是不愿意去救助站,最终该男子被金杨派出所带走安置。
    这是寒冬救助活动的第二天,根据天气预报之后的几天寒潮还将持续,而我们“寒冬送温暖”的活动也会继续。
 
【自愿救助】
    在《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后,救助管理工作实施的就是自愿救助,是与传统收容遣送工作的一个显著区别。过去,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收容并遣送回乡,现在,是流浪乞讨人员请求并表示愿意接受救助时,救助站才可以实施救助。如果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要求离开救助站,救助站不得限制。
    有时候围观的群众不清楚自愿救助的机制,反过来指责政府的不作为,其实每年冬季民政会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三合一巡查活动。有的流浪乞讨人员在劝说后仍旧不愿接受救助,我们就提供御寒棉衣被和生活食品给他们,确保流浪乞讨人员不会冻伤。”。
 

  

 
 
© 2009-2010上海浦东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214080号 网站建设求创科技